• 介绍 首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阅读设置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4节
      最后还是四人当中以稳重着称的刘文秀打破沉默
      “虽然天使这样说,可是朝廷想要与我等联合抗清,我等还是有些疑虑啊。”
      “咱们明人不说暗话,当初我等追随义父,造过大明的反,占过朝廷的州郡,杀过朝廷的官,甚至,还取过不少宗室的性命,难道朝廷也都可以不追究吗?”
      王夫之依然不为所动
      “下官刚才说过,抗清乃是为保卫我汉家天下的大义、大业,在此汉家大义之前,无论过去是官军也好、民军也罢,只要能抗击清虏,不管是什么人,皆可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天使,这东西总不能听您和朝廷的一面之词吧?”
      孙可望在旁尖利问道
      “就是!若是朝廷先稳住俺们,让咱们给你们卖命,完事儿又翻脸不认人怎么办?总得给俺们一个保证吧?”
      坐在右侧末位的艾能奇大声出言应和,艾能奇在四人中资历最浅,能力也不算强,处于四人中最末尾,但脾气却是比较粗犷,无甚花花肠子,直来直往。
      刚才他一直没说话,他对这些和朝廷的事情也不太懂,但造了这么多年反,明朝那些个督抚大臣是个什么性子,他还是略有领教的。现在跟你好言好语,那是因为需要你,等到时候用完了,卸磨杀驴、鸟尽弓藏也不只是什么话本故事。
      “那艾将军以为,朝廷当如何给出这个保证?”
      王夫之一脸认真,并无玩笑之色,却是让艾能奇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他想了想,看了一眼孙可望,这才道
      “俺们若是要朝廷不得干涉军队指挥,不得换掉俺们的将佐,如何?”
      “可以”
      艾能奇哑然,又紧接着“顺杆爬”
      “如若俺们希望朝廷不得派官吏来俺们云贵这边呢?”
      “可以”
      这回艾能奇实在不知道说什么了
      但王夫之却接着说
      “下官临走之前,陛下有过交代,只要抗清,只要能够联合一致,无论什么条件,朝廷都可以答应!”
      “陛下说,如果四位将军还不安心,那么,大不了他就封四个国公乃至四个异姓王,赐四张丹书铁劵,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千秋大义在前,春秋褒贬在后,河北、中原、江南亿万士民尚在胡尘哀嚎!四位将军,只要能够抗清,朝廷什么都可以忍!天子都可以让!”
      在一片沉默之中,孙可望总算低头,开口问道
      “那按照天使的意思,朝廷打算安排我们这些人?”
      虽然心中不甘,但他还是不得不接受联合的提议。因为他知道,在张献忠死前留下了让他们投奔明廷的遗言后,又加上张献忠惨死于清军之手,西军将佐就有大量支持联明抗清路线的。
      其中尤以李定国为甚,其余除了没什么心思的艾能奇,刘文秀虽然嘴上不说,但孙可望能感觉出来,他是有些偏向于李定国的主张的。
      如果说之前作为西军残部名义上的首领,孙可望还能以各种理由、谈判条件、明廷态度之类的搪塞这些联明派,那么现在这种明廷方面已经明确表示:只要能够抗清,什么条件都可以接受,什么条件都可以让步。
      他这时要是再反对或是搪塞,恐怕那些之前跟着李定国上演“以死进谏”大戏的将佐们,就不仅仅是“以死进谏”这么简单了。
      接着,李定国、刘文秀又向王夫之询问了一些细节。
      王夫之明确表示,只要西军能够接受与明军合作,天子愿意拿出一个独立编制,直接就地把西军改为光复左军,而且左军都督、佥事、同知等一系列将帅编制,以及以下师、营总兵、参将等等的人事任免均由西军自行推选,明廷一概不干涉,只要报上来就批准。
      而且天子还承诺,只要不触犯投敌、造反或是触犯底线的行为,朝廷一概不干预光复左军的人事任免。面对明廷如此宽容主动的合作态度与优厚的条件,李定国和刘文秀都安下了心,对联明抗清一事更加期待了。
      近一个时辰之后,孙可望才让人带王夫之下去安顿休息,又撤走了其他将佐,只剩下兄弟四人。
      “三位贤弟以为如何?”
      孙可望先是问道
      刘文秀斟酌一二,回答
      “大哥,我觉得这朝廷……应该是有诚意的,咱们之前不也已经定下来要联明抗清吗?这正是机会啊。”
      孙可望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倒是艾能奇插嘴道
      “只是这小年轻说得这般好,也不知道是不是在诓咱们。”
      “是啊,这王中书说得也太好了,我担心会不会有变数啊……”
      “大家伙也知道,这朝廷的事,本就难有个定数,今天这个首辅上来了说这个,明天那个阁臣上来了说那话。”
      孙可望也表示赞同,他倒不是有多抗拒和明廷合作,而是不想绑在明廷和清军的战车上。
      他的想法,是想割据滇、黔、川、桂等西南地区,做一个偏安一隅的诸侯。所以按照他的思路,在拥有一定的割据实力后,还是要与清军达成妥协,最后以一种类似朝鲜、越南那样的“藩属国”称霸西南。
      至于与明廷的联系嘛,只是为了能够利用南明朝廷的残余影响力来抵挡住清军主力的进攻,从而让西军能够在西南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地积蓄实力,同时消耗清军锋锐而已。
      所以,他理想中与明廷的“合作”,应当是一方面不能让明廷跑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另一方面只对明军做一些策应之类的小规模援助,保证他们不会亡得太快,给自己吸引火力而已。
      现在王夫之虽然给出了优厚的条件,同时也许诺了西军残部未来的“半独立”性,可这并不是孙可望想要的。因为在这些条件之后,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必须抗清。
      而说到底,孙可望并不想和清军死磕,这与他称霸一方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李定国似是有些看出孙可望的犹豫,他出言问道
      “那依大哥所见,该当如何,才能保证朝廷不反复呢?”
      李定国不同于孙可望,在由各种原因和机缘汇集的农民起义军中,李定国属于那种因为活不下去而造反,而且的确是想做一番大事业,为“苍生黎庶”而“平天下”的,也有着民军将领当中难得的长远目光。
      也正因如此,当王夫之说出光烈天子那番“亡国与亡天下”的言论时,李定国就已经被说服。他本来就是抱着联明抗清的想法南下滇黔,如今明廷方面对此这般积极,他没道理不高兴。
      孙可望知道,李定国的态度是事情关键,他本是想拖延此时的,可如今明廷使者找上门来,没一个理由,很难说服以李定国为首的“联明派”。
      他想了想道
      “除非……”
      “除非光烈天子亲自出口,向我们承诺。”
      “这……不就是一封圣旨的事吗?到时候这朝廷肯定要下一封圣旨的吧?”
      孙可望摇头
      “我说的不是圣旨,大明朝廷反悔的圣旨多了!”
      “我的意思是……必须让天子亲自所有人见证下,向我们承诺。”
      李定国闻言疑惑
      “现在咱们也走不开啊,不可能不管军队,跑到肇庆去吧?”
      孙可望看着他,轻轻道
      “我的意思是……让天子来我们这!”
      第33章 不如冒险一搏
      “绝不可能,孙可望此人简直无君无父!”
      “这是蔑视朝廷!绝无此疏!”
      “流贼就是流贼,果然不可与之相与!”
      “与贼军合作断不可行,王夫之妖言惑众,陛下,臣请斩王夫之!以谢天下!”
      “请斩王夫之!”
      “臣附议!”
      自从孙可望第二天向王夫之又提出了新条件,要求光烈天子朱由榔,也就是朱由榔亲自来贵阳,他们才愿意改旗易帜,归附明廷。
      王夫之一听到这“不可理喻”的要求,二话不说,直接拂袖而去。说到底,在这个年代,天子,那就是世界上最神圣的存在。
      更别说,大明朝已经延续了三百多年,皇权的尊严已经深入人心,纵使此时的明廷连偏安一隅都做不到,只是一个在清军威胁下苟延残喘的“前朝余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况且一个三百年的皇朝、帝国呢?
      否则为什么在崇祯死后,只要能找到一个宗室后人,那些各地的官员就能马上建立一个能够获得当地士民承认、拥护的新朝廷?这就是历史惯性的力量。
      而孙可望却要作为国家最高象征的天子跑到他的“贼窝”里,去做什么劳什子“承诺”,这种行为和董卓、曹操何异?
      于是王夫之一回到肇庆,立刻就引起轩然大波,无数官员破口大骂,乃至于迁怒当初一力建议与西军联合的王夫之、吕大器等人。
      甚至有人上述建议,先不管什么清军了,先派人带兵把这个藐视君父的“流贼”给剿了。
      顺带着,大家对忠贞营这样由民军收编而来的军队也充满“不友好”的情绪。
      面对这样的形势,朱由榔是真的无语了,在他原本的想象中,联合西军一事应当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通过王夫之回报的种种细节,他能够发现,虽然李定国、刘文秀等人有不小的合作意愿,但孙可望则明显有所疑虑及抗拒。
      他先是觉得奇怪,因为按照原来的历史发展,西军最后是接受了流亡的永历朝廷,还把朱由榔接到了昆明……
      等等,流亡?
      思虑了一晚上,朱由榔大体能够猜测出孙可望拒绝合作的原因。
      原来是因为他忽视了历史上南明永历朝廷与西军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那时的永历朝廷已经是个四处流亡、走投无路,没有一兵一卒的空架子了!
      历史上孙可望接受永历朝廷与其说是想“联明抗清”,还不如说是想要借永历朝廷这杆大旗,“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南明剩下的政治遗产,从而达到他割据西南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后来孙可望受封为秦王后,俨然以皇帝自居,甚至规定一切衙署的称谓前都要加“秦“字,对永历帝也极尽侮辱之能事。永历帝实在难以忍受不下去了,便派人持密诏让与孙可望有矛盾的李定国前来护驾,最终发生了“十八先生之狱”。
      最终驻扎在贵阳的孙可望亲自率十万大军向驻于云南的大西军二号人物李定国发动进攻,孙可望压不下失利的怒火,跑到长沙,投降清朝,以借兵复仇。
      当然,一旦降了满清,满清又怎么会放虎归山,最后让孙可望顶着一个可有可无的爵位,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北京。
      一旦理解了这些,朱由榔就想通事情的关键所在了。
      关键就在于,此时的明廷并不是那个四处流窜的流亡朝廷,而是拥有好几万兵马、两省之地,还有忠贞营那又是几万兵马的政治实体。
      有了这样的底气,如果孙可望同意与明廷合作,那么内有李定国、刘文秀等“联明派”,外有具有相当实力的朝廷,“内外响应”之下,他就算不想抗清,也得要抗清了。
      所以孙可望这回的“过分条件”就是为了堵李定国等联明派的嘴,顺便拖延明廷这边联明抗清的打算。
      当然,从好的一方面想,王夫之此行,也收获了不少。比如说西军当中的“联明派”力量相当强大,甚至能让孙可望也不得不低头,由此可见,关于联合一事,孙可望所造成的阻力也没有想象中这么大。
      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朱由榔沉着脸坐在首案边,下面则是三位阁臣
      今天朝会又是一番唇枪舌剑、面红耳赤,实在是让他有些生气
      “吵吵吵,就知道吵,好像只要能‘斩了xxx’,‘罢免xxx’,‘弹劾xxx’就能天下太平了!”